第43章(1 / 1)
“第一,公司的组织架构要搭建起来。我不管你用什么方法,我要看到一个有总经理、有技术总监、有财务主管的,正规化的团队。”
“第二,QH-450的标准化生产必须完成。我要看到你说的那本比字典还厚的《生产指导手册》,我要看到你说的任何一个学徒工,都能按图索骥,组装出合格的产品。”
“第三,也是最关键的,销量!半年内,你的机器,必须卖出至少三十台!并且,回款率不能低于百分之八十!我要看到真金白银的现金流!”
这三项要求,每一条都像一座大山,压在刘福生和三女的肩上。
10台样机已成功量产,但要实现郭振雄的宏图,启航面临的困难和挑战,远超想象。
组织架构的搭建与“东北帮”的挑战
刘福生深知,要完成第一项要求,必须先给三女“正名”。他召集厂里所有员工,正式宣布:
“从今天起,启航机械设备有限公司,正式任命李娟为总经理,全面负责公司的日常运营和生产管理!”
“任命苏晚晴为技术总监,负责所有产品的技术研发和质量控制!”
“任命林曼为财务总监,负责公司的所有财务规划和资金运作!”
这个任命,在厂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。
工人们看着这三位来自东北的女人,虽然之前已经见识过她们的专业能力,但一下子就空降到公司最高层,还是让他们有些难以接受。
1. 领导层的磨合与质疑:
李娟(总经理): 虽然有生产管理经验,但总经理的头衔,意味着她要从宏观上把握公司发展,处理人事关系,对外协调。
这让她感到压力巨大。
她习惯了亲力亲为,现在却要学会放权和统筹。
她那股东北大妞的直爽劲,有时会和深圳这边的南方人沟通不畅,甚至会被误解为“霸道”。
苏晚晴(技术总监): 从一个技术员直接跃升为技术总监,她虽然有天赋,但缺乏管理经验。
永久地址yaolu8.com她沉浸在技术研发的世界里,不善言辞,有时难以有效地向下属传达指令,也难以调和技术部门内部的矛盾。
更多精彩小说地址yaolu8.com林曼(财务总监): 林曼的精明和对数字的敏感毋庸置疑,但她对资金的严格控制,让一些习惯了粗放管理的部门感到不适。
她要面对的是刘福生之前大手笔的投资,如何开源节流,如何为后续的研发和生产筹集资金,是她最大的挑战。
2. 中层管理的缺失:
启航的员工结构简单,除了刘福生和三女,就是十几个技术工人。
没有车间主任、没有销售经理、没有行政主管。
所有的事情,都需要三女亲力亲为,这让她们疲于奔命。
李娟要亲自下车间监督生产,苏晚晴要亲自指导工人组装,林曼要亲自去银行办理业务。
3. 文化冲突与“东北帮”的标签:
三女的东北口音,以及她们身上带着的国企工作作风,与深圳本地的务实、高效、有时略显功利的文化产生了摩擦。
一些老员工私下里议论:“刘总这是搞‘东北帮’啊,把老家的女人都拉过来当领导。”这种“外来者”的标签,也给她们的工作带来无形的阻力。
标准化生产的“字典”之难
郭振雄的第二项要求,是刘福生自己提出的“比字典还厚的《生产指导手册》”,旨在实现QH-450的标准化生产,让学徒工也能组装合格产品。
这听起来简单,做起来却难如登天。
1. 知识的系统化与文档化:
刘福生(核心设计者): 他的设计理念和组装技巧,大多存在于他脑中,是一种“经验之谈”。
要将其转化为文字、图表,形成规范化的手册,需要耗费巨大的精力。
他不得不放下手中的其他工作,一笔一划地绘制图纸,编写说明。
苏晚晴(技术总监): 她是手册编写的主力。
她需要将刘福生的设计意图,结合工程学原理,分解为每一个螺丝、每一个部件的安装步骤。
她需要绘制详细的爆炸图、装配图、电路图,并用简单易懂的语言,描述每一个操作的要点和注意事项。
这本手册,光是初稿,就让她熬了无数个通宵。
李娟(总经理/生产管理): 她从生产管理的角度,对手册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进行把关。
收藏永久地址yaolu8.com她提出,手册不仅要有技术指导,还要有安全规范、质量检验标准,甚至包含工具的使用方法和维护常识。
她还要求,手册必须图文并茂,避免纯文字的枯燥。
2. 供应链的混乱与部件标准化:
1993年的深圳,工业供应链远不如今天成熟。刘福生之前采购的零部件,多是零散采购,质量参差不齐。
供应商管理: 要实现标准化生产,首先需要标准化部件。
林曼和李娟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,寻找稳定的供应商,签订长期供货合同,确保每一个螺丝、每一个传感器,都符合统一的规格和质量标准。
这需要大量的比价、谈判和质量检测。
来料检验: 即使有了稳定的供应商,来料检验也必不可少。
李娟亲自带着工人,对每一批进厂的原材料进行抽检,一旦发现不合格品,立即退货。
这不仅增加了工作量,也导致生产进度受阻。
最新地址yaolu8.com3. 工人习惯的改变与培训:
厂里的工人,大多是从其他老旧工厂过来的,习惯了凭经验、凭手感操作。让他们严格按照手册的每一个步骤进行组装,是一项巨大的挑战。
抵触情绪: “我们干了几十年了,还需要你一个女人来教?”一些老工人对李娟和苏晚晴的严格要求感到不满,认为这是在质疑他们的经验。
培训困难: 李娟和苏晚晴不得不亲自上阵,手把手地教导工人。
她们设计了一套培训课程,从最基础的工具使用,到复杂的部件组装,再到最后的整机调试。
这不仅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,也让她们嗓子沙哑,身心俱疲。
质量控制: 即使经过培训,工人操作中依然会出现偏差。
苏晚晴和李娟不得不每天在生产线上巡视,纠正错误,确保每一个环节都符合手册要求。
她们甚至引入了“互检”和“专检”制度,让工人之间互相检查,并由专人进行最终检验。
这本“比字典还厚的《生产指导手册》”,最终耗时近三个月才完成初稿。
它不仅是技术和流程的结晶,更是三女和刘福生无数个日夜心血的凝聚。
销量与回款的“生死时速”
郭振雄的第三项要求,是半年内销售30台QH-450,回款率80%。
这无疑是悬在启航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。
1993年,深圳的包装机市场远未成熟,客户认知度低,竞争激烈。
1. 市场推广的困境:
品牌知名度: 启航作为新品牌,毫无知名度可言。客户更倾向于选择进口品牌或老牌国企的产品。
推广渠道: 1993年,没有互联网,没有成熟的广告公司。主要的推广方式是参加展销会、报纸广告、业务员上门推销。
展销会: 刘福生和李娟带着QH-450参加了深圳工业产品展销会。
他们租了一个小小的展位(每天500元),李娟亲自上阵,用她那充满亲和力的销售天赋,向每一个驻足的客户介绍机器。
她甚至会在现场演示机器的操作,吸引了不少围观者。
有声小说地址www.uxxtv.com报纸广告: 林曼联系了《深圳特区报》(一版广告1000元),刊登了启航QH-450的广告,但效果甚微,投入产出比不高。
业务员团队: 刘福生尝试招聘销售业务员,但1993年,提成制度不完善,业务员普遍缺乏积极性,流动性大。
2. 销售的挑战:
客户认知度低: 大部分工厂对包装机的认知还停留在人工包装阶段,对自动化包装的优势缺乏了解。
李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,向客户普及包装机带来的效率提升和成本节约。
价格敏感: QH-450的售价在3-5万元一台,对于当时的中小型企业来说,是一笔不小的开支。
客户对价格非常敏感,砍价是常态。
李娟不得不灵活运用销售策略,给予一定的折扣或赠送服务。
竞争激烈: 市场上已有少量进口包装机和国内其他厂家生产的简易包装机。启航的QH-450虽然技术领先,但品牌劣势明显。
3. 回款率的压力:
赊账普遍: 1993年,企业之间普遍存在赊账现象。很多客户要求先提货,后付款,或者分期付款。
催收困难: 林曼作为财务总监,面临巨大的回款压力。
她不得不亲自上门催收货款,有时甚至要面对客户的拖延、推诿,甚至赖账。
她甚至要动用一些“灰色手段”,比如请当地的“社会人士”协助催收,这让她一个知性女子感到身心俱疲。
资金链紧张: 租赁土地的75万元,以及后续的生产投入,让启航的资金链异常紧张。每一笔销售回款,都关乎公司的生死存亡。
李娟的销售天赋初显:
在销售的泥潭中,李娟的销售天赋再次大放异彩。
AV视频地址www.uxxtv.com然而,即使李娟再努力,要实现半年30台的销量,依然困难重重。
头一个月,启航仅仅卖出了5台机器,回款率也勉强维持在70%。
刘福生和三女,每天都像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。
三女的奋战与刘福生的焦虑
在郭振雄的三项要求下,启航的每一天都充满挑战。
李娟:在泥泞中摸索前进
作为总经理,李娟肩上的担子最重。
她不仅要管理生产,还要负责销售和对外协调。
她每天早出晚归,有时甚至要陪客户吃饭喝酒,用她那豪爽的东北劲,为公司争取订单。
她学会了在酒桌上斡旋,学会了在谈判中争取利益。
她那充满风韵的身体,有时也会被客户揩油,但她为了公司的发展,只能忍辱负重。
她常常在深夜回到独院,疲惫地倒在刘福生怀里:“福生哥,这总经理,真不是人干的!”
苏晚晴:技术研发的孤独求索
苏晚晴不在沉浸在技术研发的世界里,她一边完善QH-450的标准化手册,构想QH-800的蓝图。
同时,还要求她提出的东西能落地,需要亲自下车间,指导工人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。
她那清纯的脸上,常常沾满油污,但她的眼神却异常坚定。
她知道,技术是启航的生命线,她必须不断整合工厂员工的努力方向。
林曼:资金链上的钢丝舞者
林曼是公司资金的守护者。
她每天都在与数字打交道,精打细算每一笔开销,催促每一笔回款。
她深知公司的资金链有多么脆弱,她甚至要考虑向银行贷款,但1993年,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审批非常严格。
她常常夜不能寐,为公司的资金周转而焦虑。
刘福生看着三女的努力,心中既感动又焦急。
他知道,这三项要求,每一项都关乎公司的生死。
他并不需要激活【暗金体质·智慧】,都知道,还需要更多的外部资源,更强的市场推广,以及,更多的资金。
郭振雄的100万,已经被他用得差不多了。
如果不能确保资金的到位,启航的未来,依然充满变数。
↑返回顶部↑